1、鱼有肝胆综合症该用什么药?
病因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日益增加,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强化投饲、乱用药物、维生素缺乏、饲料酸败变质,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
2 病症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3 流行情况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鲫、草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鱼病,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 60%-90%。
4 防治方法
4.1 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质,配制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科学投喂,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如果饲料原料脂肪发生变性,其中具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若麦麸、玉米、菜籽粕、花生粕等受潮发霉,其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对肝脏有很大损害。试验证明,投喂含有黄曲霉素0.008~0.012mg/kg的饲料时,经8-12d,鱼肝脏发病率可达80%-100%。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于血液之中,也易引起鱼类肝胆疾病的发生。
4.2 正确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喹乙醇、四环素族抗生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溴氯菊酯、敌敌畏、敌百虫、硫酸铜、敌杀死、林丹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或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
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如利肝素、强肝散、护肝宝、护肝灵等内服,使用方法见商品说明,同时内服杀菌药,如达克菌20 g/100 kg鱼体重,1日1次,连喂3-5 d。
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防治肝病,以下处方可以参考使用:当归、白芍、丹参、郁金、柴胡、黄芪、党参、山药、生地、泽泻、板蓝根、山楂、甘草等,该方剂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作用。
4.3 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肝胆综合症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发生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堿、氯化胆堿、肉毒堿、甲硫氨酸、磷元素等,可以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效果。在饲料配伍中常规添加鱼用应激宁,该药具有疏肝理气、排毒抗出血等功效,每吨饲料中添加鱼用应激宁200 g,可防止鱼类肝胆综合症的发生。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保护肝脏的因子,有助于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改善鱼体症状,增加食欲。
在网上医生是不可以给病人下药的
建议楼主去医院就诊
有主治医生下药,比较安全!
高价位品种应用增加
肝疾病治疗药主要有抗病毒药和辅助治疗药,本文主要对肝疾病辅助治疗药进行分析。
庞大的患者群体造就了诱人的肝胆疾病治疗药市场,根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肝胆疾病用药样本医院购药金额为36388 万元。近几年,肝胆疾病用药市场增幅波动不大,从2004年起该类药物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一直稳步增长。医院购入肝胆疾病治疗药物金额大幅攀升,而用药数量增长相对缓慢,由此可见,在市场中,肝胆疾病治疗药较高价位品种应用增加。
按照ATC分类,肝胆疾病治疗药属于消化系统及代谢系统用药,包括胆疾病治疗药和肝疾病辅助治疗药两类。根据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的数据,从2004年~2006年,肝疾病辅助治疗药一直占据肝胆疾病治疗药医院市场的重要位置,市场金额份额占到90%以上。胆疾病治疗药的市场份额较低,市场占有率一直低于10%,但近几年其市场份额在逐年增长,2006年较2004年增长1.32%。
胆疾病治疗药主要用于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治疗以及急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由于胆疾病易反复发作,治疗周期偏长,故多年来在治疗中,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多采用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胆道疾病,胆疾病治疗临床用药金额稳步上升,2004年~200 7年上半年,其金额增长高于同期肝疾病治疗用药金额增长率。 2004年~2007 年2季度胆疾病治疗药的季度平均增长率为8.22%,2007年上半年胆疾病治疗药医院购药金额为3057万元。
与胆疾病治疗药相比,肝病治疗药的医院购药金额增长稍慢,但也保持着平稳上升趋势,2004年~200 7年上半年各季度平均增长率为6.71 %。
从剂型上看,肝病用药以注射剂型为主。 2007年上半年,注射剂和粉针剂的销售数量虽然仅占整个肝病用药市场7.90%的份额,但其销售金额却占69.90%的份额。胆病用药以口服剂型为主。 2007年上半年,口服剂型约占总体市场98.26的份额,剂型包括胶囊、片剂、颗粒剂等,仅茵栀黄有注射剂型。
胆病治疗药:熊去氧胆酸高居榜首
在胆疾病治疗药中,熊去氧胆酸以绝对优势排在销售榜首位。 2006 年3季度~2007年2季度,熊去氧胆酸占据医院胆疾病治疗药物市场75.15 %的份额,且其医院购药金额还在以24.12%的增长速度继续攀升。
熊去氧胆酸197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不适宜手术治疗的胆固醇型结石。熊去氧胆酸疗效稳定,临床上也将其用在体外碎石之前服用,使碎石效果更好。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该品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排在治疗药销售榜首位,且其疗程长,一般需连续服用6个月 ~12个月。另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大量进食脂肪类食物,摄入的脂肪过多,这成为肝胆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流行病学因素。肝胆病的高发则进一步促进熊去氧胆酸的应用。与此同时,熊去氧胆酸价格自 2004年3季度起不断上涨,也推动该药医院购入总金额增长。
医院购药金额排序前5位的胆疾病治疗药金额增长速度各有快慢,但增长率均大于0,即都保持着增长的势头,这也反映出胆治疗药临床应用不断增加的整体趋势。排序前5位的药品共占据该类药品市场95.82 %的份额。由此可见,胆疾病治疗药是临床使用比较集中的一类药品。
肝病治疗药:多烯磷脂酰胆堿唱主角
在肝病治疗药中,排序第一位的药品多烯磷脂酰胆堿为天然磷脂。当患肝脏疾病时,肝脏的代谢活力受到严重损伤,多烯磷脂酰胆堿则可提供高剂量、容易吸收利用的高能多烯磷脂酰胆堿。这些多烯磷脂酰胆堿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它们主要进入肝细胞,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且可分泌入胆汁;可通过直接影响膜结构,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平衡,促进肝组织再生,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稳定胆汁。近几年,该品医院购药金额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加快,2004年 ~2007年上半年多烯磷脂酰胆堿的平均季度增长率达到10.34%,2006年3季度~2007年2季度该药销售额较上一滚动年增加87.82%,占据肝病辅助治疗用药13.27%的医院市场份额。
复方甘草甜素于1958年由日本医生尝试性地用于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结果肝功能指标溴磺酞(BSP) 值得到明显改善。 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来我国讲学,向国内医药界介绍甘草酸治疗肝病的价值,由此有国产甘草酸制剂的仿制品问世。 2006年3季度~2007 年2季度该药销售额较上一滚动年增加32. 78%,占据肝病辅助治疗用药 10.81%的医院市场份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