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草魚細菌性與病毒性出血病 1.癥狀與診斷 草魚細菌性出血病:發病后魚體表充血,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現象。早期腸道內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氣的現象、多粘液,同時鰓絲末端腐爛。 草魚病毒性出血病:病魚體表各組織器官或組織出現斑點或塊狀出血,甚至全身出血,撕開表皮后可見全身肌肉呈現紅色。鰓絲出血或蒼白色,體腔有時有腹水,腸道內無食物,充血但不糜爛。 2.防治方法 (1)草魚細菌性出血病:①第一天用二氧化氯每立方米O.4克全池潑灑,第二天用抗暴威每立方米0.05克全池潑灑。同時用魚病康(氟苯尼考)每千克魚20毫克拌餌內服,連用5至7天;②強氯精每立方米0.3至O.4克全池潑灑,連用2至3天。同時用諾氟沙星每千克魚20至30毫克拌餌內服,連用3至5天。 (2)草魚病毒性出血病:①在魚種下塘前用百分之3至5的食鹽水藥浴片刻,然后采用出血病疫苗注射或浸洗進行免疫預防。②在發病季節外用二澳海因每立方米0.3克或大黃每立方米1至2.5克全池潑灑,每半月一次,同時每月內服藥物1至2個療程,每100千克魚每天用三黃粉400克加板藍根120克拌餌內服5至6天或每千克飼料拌入病毒靈10至15克,連服7日,病情嚴重者可重復一個療程。
草魚病毒性出血分三種類型,一是紅肌肉型,病魚體色暗黑而微紅,外表無明顯的出血現象,或是輕微出血,肌肉充血明顯,往往全身的肌肉都呈紅色。10厘米以下的病魚,對著陽光或燈光透視,可見皮下充血;10厘米以上的病魚,剝去皮膚后,肌肉有點狀或斑塊狀淤血。病重者,全身的肌肉充血,呈鮮紅色。鰓部一般無明顯癥狀,少數病重者有白鰓現象。此類型較小的草魚種較為常見。 二是紅鰭紅鰓蓋型,病魚的口腔、下頜、鰓蓋、眼眶四周及各鰭基部有明顯的出血,有的鱗片下也有出血現象。肌肉有點狀出血或全身出血,腸道多數充血,少數病魚的腸道和肌肉出血不明顯。這一類型多在較大的草魚中出現。 三是腸炎型,主要表現在病魚腸道的局部或全腸因出血而呈鮮紅色,腸壁微血管充血特別明顯,體表及肌肉的出血現象不大明顯,少數病魚的肝、脾、腎等器官局部出血或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該類型在大小草魚種中都可見到。 藥物效果不大,疫苗效果比較好。注意養好水。
草魚出血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快,死亡率高。一旦魚體患了出血病,盡管給藥洽療收效也不高,所以做好預防工作,加強飼養管理,一旦發病,應控制疾病蔓延。應注童以下幾點:
(1)將病魚與健康魚隔離開來,在發病池塘撈出的死魚必須銷毀。應消毒處理,不隨意亂丟,以免病毒從一個水體傳播到另一水體中去對流行病區的養殖用具的消毒處理,可用聚乙烯氮戊環酮碘(PVP*D60mg/L處理20min,或用10mg/L次氣酸鈉處理。
(2)加強檢疫,限制運輸傳染病區的魚到無病區去,因為流行病的殘存者多數是傳染源的貯存者。在購置魚種時,應進行檢疫。
(3)加強飼養管理,預防疾病發生。每次投餌量不宜過多,吃剩的草莖應該撈出,不要造成水質惡化。黃芪多糖具有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力、阻止病毒復制、殺滅細菌和排除毒素等功效,并有用量少、作用快和持久等特點,可用作預防草魚出血病。
(4)最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注射草魚出血病滅活疫苗或草魚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滅活疫苗對草魚注射免疫,效果甚佳,還有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等的免疫方法。
(5)每100kg魚每天用0.5kg大黃、黃芩、黃柏、板藍根,再加〇.5kg食鹽投喂,連喂7天。
(6)通過培育或引進抗病品種,提髙抗病能力。
(1)注射或浸泡草魚出血病組織漿滅活疫苗或細胞弱毒疫苗進行預防。
(2)發病季節全池潑灑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劑等消毒劑。
(3)全池施用大黃或黃芩抗病毒中草藥,用量為1~2.5毫克/升水體。
(4)每畝水深1米,用金銀花75克、菊花75克、大黃375克、黃柏225克研成細末,加食鹽150克,混合后加適量水全池潑灑。
(5)每100千克魚體重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頭和食鹽各500克打成漿,拌入3千克米糠,連喂5天。
(6)每100千克魚體重用水花生10千克,搗爛,拌食鹽500克、大黃粉1千克、韭菜2千克或生大蒜500克,再拌米粉、麩皮或浮萍10~20千克做成藥餌,連喂7~10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