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材料僅供參考:
1 魚塘消毒
淤泥是由生物尸體、殘剩餌料、糞便、各種有機碎屑以及各種有機物和泥土沉積物組成。它們通過細菌的分解和離子交換作用,源源不斷地向水中溶解和釋放,為餌料生物的繁殖提供了養分。但是,淤泥過多,會產生大量的硫化氫、甲烷、有機酸、低級胺類和硫醇等,這些物質在水中積累,影響魚的健康和生長。因此,應除去多余的淤泥。具體措施就是每養殖一二年,排干池水,挖除過多的淤泥,使其池底淤泥保留20厘米左右較為適宜。
處理方法:計算出淤泥 水池儲水容量,將稀釋好的諾福水劑消毒劑使用比例噴灑在淤泥、池面的表面及水池里水體表面。無需放出清水,可即時使用
這樣可以連水中的細菌一起殺死,同時還能為以后的幼魚投放提供弱堿性水環境,可徹底殺滅害蟲、寄生蟲,青苔和致病細菌,能迅速殺滅水體中的藍藻、綠藻、硅藻等
2 投放魚苗 幼小魚苗在運輸過程中或在盛裝的器具內,已經感染上了細菌,微生物,此時,將魚苗浸泡在稀釋好的殺菌水里面,給魚體殺菌消毒,有效提高投放存活率。
3 池塘水體消毒
改善池塘水質環境,消除敵害微生物,預防細菌性疾病,要對池塘及水體消毒。諾福水體消毒劑給魚塘水質消毒中用含量為每畝195~220克的水體消毒劑帶水潑灑或霧化在水池里。可預防、殺滅魚體致病的病菌。常見的病菌如:細菌性爛鰓病、出血病、細菌性敗血病、鏈球菌病、肝膽綜合癥、赤皮病、艾美蟲病、細菌性腸炎癥狀、鰓霉病、水腫病、白點病癥、氣泡病癥、中華鳋病癥、錨頭鳋病癥、三代蟲病癥、胞蟲病癥、指環蟲病癥、紅鰓病、寄生蟲、鰓腺炎、爛體病癥、眼球白濁病、腹水病、車輪蟲病、假單胞菌病等600多種細菌性引起的病癥
4 水質管理
水環境是水產、魚在池塘中生活、生長的基礎,各種養魚措施也都是通過水環境作用于魚體。因此,水質管理是養魚、水產養殖無公害養殖的“橋梁”。通常諾福水體生氧殺菌消毒劑在水質凈化處理中,用含量每畝118-125克水體生氧殺菌消毒劑帶水添加在水池里,釋放活性氧,每3-5天添加一次,連續陰天應提早一天添加。適時向池塘加注新水,采取“小排小進、多次換水”的辦法逐步調控水質。6-9月,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每隔15-20天每畝水面1米水深用水體生氧殺菌消毒劑2-4毫升全池潑灑霧化1次。要保證池水中浮游生物量多,有機物和營養鹽豐富,池水的透明度必須保持在25~40厘米之間,水中的溶氧量大于4毫克以上,pH值為7~8.5,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5 病害防治
采用“前粗后精、精青結合”的方式投喂,控制魚病細菌性綜合癥發生。一般采取內服外潑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外潑主要以諾福水體殺菌消毒劑為主,連用3天;內服以諾福水體殺菌劑與藥餌拌入飼料中投喂,連用3-5天。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目前已經發現耐藥性非常強的爛鰓病的病菌,常規的如恩諾沙星、復方新諾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7383862明、氟苯尼考等均無效。而且毒力很強,死亡率高,傳染能力也強。出現這種情況,建議選擇水體消毒劑及藥物預防病菌,選擇有針對性的環保型殺菌產品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這種病例的魚塘通常是平時用抗生素太多,而且預防的時候也經常多種抗生素輪流用,使得產生了對多種抗生素有抵抗作用的細菌。所以,我們建議,預防主要還是從調節水質、定期對水體消毒、結合性的預防與防治
是缸里的水質有問題了。建議大量換水超過二分之一,加大鹽。
穿孔:病魚的特征性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病魚的體表,以開始的紅斑到隨后的皮膚和肌肉壞死潰爛,形成潰瘍和穿孔為特征。發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兩側、頭后背側、鰭條基部等處,以軀體兩側最多見。
處理方法:
1.把魚撈出,用棉簽沾雙氧水給魚的潰爛部分消毒,再用甲硝唑和Vc研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用紅霉素眼藥膏把藥粉封住,以免魚到水里把藥粉沖掉了,這樣用藥每天一回,堅持一星期左右就好了。
2.魚種進箱前或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20ppm高錳酸鉀浸洗10-15分鐘消毒魚體。
3.操作過程中避免損傷魚體,浸洗藥物: (1)食鹽:每50公斤水加食鹽1.5公斤,浸洗5分鐘。 (2)高錳酸鉀:20ppm浸洗10-15分鐘。 (3)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用藥0.3克,浸洗1-2小時。
求采納
你的池是細菌感染了,買點治微菌劑就可以,給魚撈出來,抹抹
甲基藍或孔雀石綠最有效也便宜,殺蟲效果好
腐皮病或者腐敗病的原因多是由于水質不好,魚兒身上的小碰傷擦傷會感染進而腐爛。
預防重于治療,平時注意水質保持,如魚身有傷時用慶大藥浴數日。
已經發病的要去掉所有爛肉,用紫藥水涂傷口,痊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