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选读中的知识点
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 (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仁者爱人》) 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
(《为政以德》)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子曰:“老者安之, , 。”
(《仁者爱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周而不比》) 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 , 。”(《中庸之道》)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
2.论语选读中的知识点
1.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环抱 2. 道之以政 导:训导3. 道千乘之国 导:治理 4. 周监于二代 鉴:借鉴5. 盖十世希不失矣 稀:稀少 6. 则民无所错手足 措:放置7.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仕 避:逃避 8. 植其杖而芸 耘:除草9. 使子路反见之 返:返回 10.被发左衽 披:披散11.孙以出之 逊:谦逊 12.忠告而山道之 导:劝导13.无所取材 哉:助词 14.莫春者 暮:晚的15.必也狂狷 獧:性情急躁而孤介自守16.乡原,德之贼也 愿:谨慎老实 17.其也为人孝弟 悌:敬爱兄长18.子路不说 悦:高兴 19.夫子矢之曰 誓:发誓。
3.急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朱熹以及其他理学家的阐释,把“克己复礼”上升为某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克己复礼
读音:kejifuli
解释: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4.【《<论语>选读》后面《孔子世家》】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
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不合礼仪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
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
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
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服丧腰间系着麻带,这时季氏宴请士人,孔子随同前往。
阳虎斥退孔子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没人请你啊。”孔子因此退去。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
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
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
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
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
’”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郦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
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干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
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
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
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
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
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
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
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昭公死在干侯,鲁定公即位。
鲁定公在位的第五年,夏天,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季桓子的宠臣叫仲梁怀,和阳虎有怨恨。
阳虎打算驱逐仲梁怀,公山不狃阻止他。那年秋季,仲梁怀越来越骄横,阳虎拘捕了仲梁怀。
季桓子发怒,阳虎乘机囚禁季桓子,和他订立盟约然后释放他。阳虎从此越发看不起季氏。
季氏自己也僭越礼法凌驾于公室之上,大夫执掌国政,因此鲁国从大夫以下全都僭越礼法背离正道。所以孔子不做官,隐退下来整理《诗》、《书》、《礼》、《乐》,弟子更加众多,纷纷从远方到达,无不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
鲁定公八年,公山不狃在季氏手下不得志,利用阳虎作乱,准备废黜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的嫡长继承人,另立阳虎平素所亲善的其它庶子,于是拘捕季桓子。季桓子设诈骗过阳虎,得以脱身。
鲁定公九年,阳虎交战没有取胜,逃奔到齐国。这时孔子年纪五十岁。
公山不狃利用费邑反叛季氏,派人征召孔子。孔子遵循周道修行很久,但处处受压抑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没人能任用自己,说:“周文王、周武王起于丰、镐之地而称王天下,如今费邑尽管小,但或许有希望吧!”打算前往。
子路不高兴,阻止孔子。孔子说:“他们召请我,岂能徒劳无益呢?如果任用我,我将在东方复兴周道!”然而结果没有成行。
此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经过一年的时间,四处都来效法他。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春季,鲁国与齐国和好。夏。
5.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这些都是关于论语的常识性知识了,考试会有所涉及,应该有所了解.其中学过的部分要进行理解和记忆.如果感兴趣的话,还可以了解更多. 具体资料可参考/view/19183.htm。
6.语文题论语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不相同。
观察过错,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耻于粗布淡饭的人,不值得交谈。”【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原文】子曰:“仿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厌恶。”【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没问题!不能以礼让治国,怎么实行礼法?”【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
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7.急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 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
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4、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动的人。 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口。
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 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5、仁者爱人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
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
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
引申为统一天下。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
也指沦为夷狄。6、君子之风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不改其乐: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乐以忘忧:快乐的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高兴。
乐在其中:快乐就在这里。饮水曲肱: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
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浮云富贵: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
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乐山乐水:原指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后喻各人所好不同,性情动静各异。死而后已:到死才停止。
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驷不及舌: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
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戒说话应当慎重。
驷马难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8、周而不比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观过知仁: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
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直报怨:用公正报答仇恨。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指把恩惠施予对已有恩的人。 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11、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安贫乐道: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